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

讀書心得: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?

圖片
當初想要接觸哲學的時候,挑上的第一本書就是「你以為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?」,因為書名太好玩了。讀完後發現內容也一樣好玩,整本書的形式有點像坊間流行的心理測驗小書,每章的開頭都要讀者先做一組題目,後面接著就對你的答案做一番分析。 我自己的讀後感是,恩,這些題目對一個以前從未接觸過哲學的人來說太過犀利,第一次作答的時候,每翻過一頁都好像在呼自己巴掌,臉頰很燙。 「你以為你以為就是你以為的嗎?」書名念起來很拗口,但是很貼切,因為這些題目為的是要檢查我們腦袋內的想法是否一致,在邏輯上有沒有BUG。 我舉個例子,書裡有道題目「只要不傷害他人,任何人都有權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標」要讀者回答同不同意,我認為這句話聽起來相當合理,所以勾了同意。過了幾題後,出現另一道題目是「為個人吸食而持有毒品的行為應予除罪化」,這次我的直覺是毒品這麼危險,怎麼可以除罪化呢,馬上勾不同意。 但是,我沒有發現這是刻意安排的陷阱,因為這兩句話其實講的是同一回事。 單純個人持有毒品,不散佈也不販賣,就不算傷害他人,那他就應該有自由追求自己的「吸食毒品」目標的權利,畢竟他只有傷害自己呀。這敘述聽起來有點危險,不過我必須承認一開始的確想的不夠清楚,我以為第一句話是真理,但馬上被反例打了自己的臉。 再舉一個例子,首先是「對藝術品的評斷,純粹是個人品味的問題」,接著是「米開朗基羅是史上數一數二的偉大藝術家」,這牽涉到評斷藝術的標準,不過你只能認同兩句話的其中之一。 書中我最有興趣的是「神明DIY工作室」與「信仰殺戮戰場」,這兩章擺明了直衝基督徒而來。當中有些問題圍繞著以下的敘述,如果你同意「神是全知、全能、又全然慈愛」,那該怎麼解釋世界上發生的許多苦難呢? 比如說被南亞海嘯淹沒的小女孩? 如果神沒辦法消除這些苦難,祂就不是全能。如果神沒辦法事先知道創造出來的世界會有這些苦難,祂就不是全知。如果神明知道有苦難,也有能力去掉,但是卻故意不做,那祂就不是全然慈愛。 我思考後的結論是,全然慈愛的神並不等於神希望世上的苦難越少越好,這些苦難都是在祂的允許下發生的。 書裡指出了一個基督徒的通病,被問倒了之後就嚷嚷「你不知道神是超越人所理解的嗎 」,但回頭又馬上賦予神非常明確地人的屬性。後來我也理解到這些尖銳的問題並不是故意要為難我對神的看法,而是逼迫我去反思一些比較深層的宗教議題,就像我...

讀書心得: 明朝那些事兒

圖片
這套「明朝那些事兒」我並不是讀完的,而是聽完的。我聽的是對岸劉繼同先生的有聲書,恰好這本書的形式也像極了說書的先生,講歷史故事,說傳奇英雄,講啊講的,每天睡覺前聽上一回當床前故事,剛好幫助入眠。但有時候講的太精采,會欲罷不能接連聽上兩三回,弄到三更半夜才睡覺。 「明朝那些事兒」講的就是明朝的事兒,從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,一直講到末代崇禎皇帝為止。但是作者當年明月先生並不僅僅滿足於講歷史故事,他還試圖要講出社會運作的規律,我讀完這套書後陡然發現,歷史滾滾過了幾百年,科技進步了,但人性仍然沒有改變,我開始有點兒明白為什麼社會上老是有狗屁倒灶的事情,那些事在明朝就發生過了,今天同樣在重演。 我看完書之後,發現鬥爭其實是正常的社會現象。這個道理也很簡單,因為官場是權力的遊戲場,想要把權,唯一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人鬥下來。看了明朝前前後後鬥了幾百年,再看現在所謂藍綠惡鬥竟然是驚人的相似,沒什麼新意。 鬥爭不單單是壞蛋的權利,我發現好人也要鬥,不只要鬥,還要比壞蛋更能鬥。因為你若鬥不倒壞蛋,就會被壞蛋鬥倒,匡世濟民的夢想也就等於付諸流水,有句話說『清官要比貪官更奸』就是在說這個道理。 書裏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徐階與嚴嵩的戰爭,奸相嚴嵩把持朝政的時候,徐階還只是個憤青,這場戰爭從徐階年輕時期開始,持續鬥了將近二十年,詭詐橫行,智計迭生,最終徐階靠著一記黑狀,用現在話說就是抹黑誣告,終於鬥垮嚴嵩,為接下來的名臣時代鋪下浩浩坦途。我認為這是『明朝那些事兒』的一個高潮,每次看到這裡,我都不禁感嘆,徐階真的很不容易阿。一位名臣要實現濟世的夢想,單靠正直善良的心是不夠的,你得用自己的雙手去把壞蛋拉下來才行,即使這個手段不太光明。好像火鳳燎原中曹操說的:「弄權,只為把權,力壓奸臣。」 縱看明朝權臣,每個都是萬中選一的鬥爭好手,只是有人掌權了之後,就開始貪汙受賄,嚴嵩魏忠賢是也,有人掌權之後則開始努力幹活兒,張居正高拱是也。鬥完了,是好人抑或是壞人,最終還是存乎一心。 說到好人壞人,評價一位歷史人物並不容易,這不是道德上貼個賢愚忠奸的標籤就好。比如說,讀過『明朝那些事兒』之後,我才懂得「清官」跟「能臣」是兩碼子事。 書上有個兩位鮮明對比的人物,一位是海瑞,一位是張居正。 海瑞為官清廉,直言敢諫,但是死腦子不知變通,俗稱正義魔人。道德標準搬出來,所有看不順眼的人都罵。...

讀書心得: 大話設計模式

圖片
當初我跟同學們辦設計模式讀書會的時候,列出來的書單有兩本,一本是「深入淺出設計模式」,另一本就是這本「大話設計模式」。 大話設計模式其實寫得也不錯,只是跟另一本深入淺出比較起來,就明顯差了一個檔次。 大話設計模式的優點是內容非常非常的淺顯,例子很容易明白。但缺點就是是舉出來的例子真的太淺了,設計模式是拿來解決某些特定的軟體設計難題的手法,這難題若是太過簡單,那麼使用設計模式就會顯得殺雞用牛刀。 大部分的例子都跟實際脫節,為了模式而模式。像是Decorator Pattern的穿衣服,Builder Pattern也沒有真的建造出什麼東西,這樣的例子一點用都沒有,看是看懂了,但是無法明白為何要使用模式,以及模式的威力在哪裡,實際工作中也不會寫這種程式的。 不過還是看的出來作者非常的用心,華文電腦書界需要多一些這樣的作者。書裡很多比喻都很棒,像用活字印刷來比喻物件導向程式設計,讓我讀時眼睛一亮,覺得說的真好。

讀書心得: 程式設計師提昇生產力秘笈

圖片
原文書名:Productive Programmer (對岸譯『卓有成效的程序員』,我比較喜歡這個名字。) 「程式設計師提升生產力秘笈」這本書非常有趣,它並不打算教你一套新的程式心法或者尖端技術,他想要做的事情是「扭轉你從小到大操作電腦的習慣」。有一點莫名其妙,不過讀過之後,我發現自己過去的不良的操作習慣,甚至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操作習慣,的確很浪費時間。 啟動板 啟動板「Launchy」是我打開書後第一個安裝的小工具軟體,而且用了五分鐘後我就愛上它了!平常我們想要啟動一隻程式,例如打開 Word,會怎麼做呢?當然是先把滑鼠移到螢幕左下角點擊「開始功能表」、展開「程式集」、選擇「Office」目錄、最後用滑鼠敲一下程式的捷徑。 這個過程一般人已經習以為常,不以為怪;而啟動版Launchy讓你直接這樣幹:按下Alt+Space叫出啟動板,敲W-O-R-D四個鍵就行了。(甚至只要敲W,啟動版就替你挑出最常用的程式),傳統的方法相較之下簡直是繁文縟節。 這例子很小,但是隱約帶出了幾個本書強調的原則: 第一、用搜尋取代瀏覽。隨著使用電腦的時間越久,應用程式的清單就會越來越長,而長度正好和其用處成反比,清單越長,效率就越低。啟動版可以幫助你跳過這段用眼睛上下找尋瀏覽的時間,保證啟動程式的動作永遠是O(1)。 第二、啟動版可以隔離那些會讓人不小心分心的事物。從你想要啟動某個程式,到程式真的運行起來之間,不會有瞥見一眼就丟掉十幾分鐘的東西,例如 RSS Reader,或者是某個你之前就很有興趣但是一直沒時間看的漂亮網頁。 第三、手不需要離開鍵盤。程序員大多時間都把手放在鍵盤上,滑鼠雖然直覺,但是操作速度上一定沒有鍵盤快,而且手臂在鍵盤與滑鼠之間一直移動也是很令人討厭的事情。 上面提到的這幾項都是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中心思想,用搜尋取代瀏覽,排除讓你分心的事物,鍵盤永遠比滑鼠好,以及最重要的,不要不停的重複做同一件事。 附帶一提,我的桌面現在非常乾淨,只有一個垃圾桶跟幾個常用檔案,因為那些花花綠綠的圖示跟捷徑都不再需要了,呵呵。 漂亮的GUI是效率的障礙 「重複做同樣的事」是軟體開發裡面最嚴重的效率傷害,通常我們把他稱作 D.R.Y (Don't Repeat Yourself) 原則。 不光是程式碼複製貼上存在DRY原則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