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1的文章

讀書心得: 如何閱讀一本書

圖片
「如何閱讀一本書」就像書名一樣,一本關於讀書技巧的書,不過這裡的「閱讀」兩個字有特別的意義。 我打個譬喻,在台灣爬山是不錯的運動,全家大小一起去風景區走上一個早晨,呼吸呼吸新鮮空氣,是爬山。但是一位專業的登山者,經過周密規畫後,全副武裝的的去挑戰台灣百岳,也是爬山,兩個爬山名詞一樣,但是意思顯然不一樣呀。 這兒也是,閒暇時看看雜誌打發時間是閱讀,挑戰大部頭又難懂的磚頭書也是閱讀。作者開宗明義就寫『這本書是為了把讀書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的』,用我的話來理解,就是一本讀書界的喜馬拉雅山登山技術指南吧。 作者把閱讀分成四個層次,由低而高分別叫做 -- 基礎閱讀,檢視閱讀,分析閱讀,綜合閱讀。不同的時機要用上不同的閱讀技巧。第一層的基礎閱讀就不必說了,總要先看懂句子才能說其他閱讀技巧吧。第二層的檢視閱讀,目的是教你使用很短的時間,判斷是一本書值不值得繼續深入的技巧。到了第三層的分析閱讀,就是我們俗稱的精讀了。而第四層綜合閱讀的技巧,已經超越單一本書的範圍,進入一整個主題領域的研究了。 我認為分析閱讀是全書最精華、最有價值的部分,分析閱讀裡作者總共提出了16條明確可執行的步驟,告訴你如何把書扒皮拆骨,再加上X光裡裡外外都看個透徹。 怎樣才算讀懂一本書呢?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,至少本書訂出了一個相當高的標準。看懂一本書必須抓住三個要點,第一個是從架構方面,能掌握整本書的骨架,第二個是詮釋,能清晰的了解論點的發展,還有支持論點的理由。最後是批判思考,能公正地說出書本好與不好的地方,有憑有據。 雖然本書的目的是教你征服超出理解範圍的書,但很不幸,本書自己也是一座必須征服的山頭。我第一次遇見這本書後,前後總共挑戰了三次,一直到最近這次才敢說從頭到尾看懂了。我覺得這本書難讀主要原因是例子太少,特別是分析閱讀後半部,論述完整,不厭其煩,但是就是例子不夠,空有原則卻無處施力。後來我只好一邊讀分析閱讀的原則,一邊就把原則應用在當下閱讀的段落本身,來回好幾次才抓到條理。這算不算是作者的陰謀阿? 以前的我是那種書看完之後心得永遠只有兩句,很精彩很好看,或,很有道理,但是要我說出更具體的理由就張口結舌的人。因為以前我習慣用海綿思考,把書的內容當知識一直往腦袋塞。但是現在我了解這不夠,做為一個負責任的讀者,要時時不斷的對書提出問題,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寫? 這樣寫有什...

讀書筆記: Art of Programming Contest for uva 開始解題之前的提醒

第一章主要是給打算要進入程式競賽的人一些小提醒。 關於解題 新手一開始最好先挑簡單的問題解,並想辦法用短時間快速解掉。 如果花了很多時間也不要氣餒,你只是練習的還不夠。 關於程式 只挑"一個"語言深入鑽研,透徹了解該語言的各種細節,讓它成為你的武器。 高手解題時,思考和規劃會先用掉 45% 的時間,而最後的 45% 時間用來測試和除蟲,實際上只用10%的時間 coding。 學會用 I/O 轉向,就不需要每次都浪費時間用手輸入測資 #ifndef ONLINE_JUDGE freopen("INPUT_FILE", "r", stdin); freopen("OUTPUT_FILE", "w", stdout); #endif 關於算法 不要只滿足於一個解法,盡量嘗試用多種不同方法來解同一題。這樣你才有機會比較不同演算法之間的差異,或碰著原本不會遇見的錯誤。 演算法是一串解決特定問題的步驟,多學學各種不同的演算法。 比賽時盡量選最簡單的演算法,並且平時作熟,比賽的時候沒有時間設計複雜的演算法。 現在的電腦很快,迴圈跑個一百萬次也不需要多少時間的,不要斤斤計較小地方。 把程式寫的簡明 少用複雜的程式語句、少用動態分派記憶體、少用指標。 把每個變數的名字都命名清楚,像 Right_Most ,不要用縮寫 rm。

讀書心得: 父親的最後30堂哲學課

圖片
想接觸哲學,卻又對哲學一竅不通 ,所以找上了麥田出版的「哲學小徑」系列,只因為哲學小徑系列序文的一小段話打動了我 ---「 內容艱澀的書我們不出版,法國思想家蒙田曾說:『艱澀是學者用來變把戲的銅板,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洩漏它們徒勞無功的研究』」太好了,打算一本接一本的看下去。 「父親的最後30堂哲學課」作者是一位哲學教授。既然老子是念哲學的,女兒自然也不能太漏氣,於是父親寫了30封信給尚在念國中的女兒,打算循循善誘,誘拐女兒跳入哲學坑。每一封信都具體而微的介紹了一個哲學主題,字裡行間流露出父親對女兒滿滿的溫暖,對象是國中生,內容也很淺白。 「該怎麼念哲學?」本書提到自古以來解答分為兩派 ,一派認為應該從哲學史開始,另一派認為必須從辯論與論證開始。於是本書取其中庸,書裡有一條脈絡是走哲學家路線,介紹他們的生平以及重要思想,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、柏拉圖起,一直到近代哲學家笛卡耳、康德。另一條脈絡是走思辨路線,直接探討自由、宗教、正義等讓人想破頭的問題。 我讀完後覺得有青少年哲學概論的味道,每封信都短短的,每個東西都談一點,但是談不深。至少整本書走完之後,對哲學有一個很淺的輪廓的了解,以後看到哲學名詞或人名不會霧煞煞。但是深度只能是走馬看花,沒辦法有系統的辯證或是思考。 書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主題就是「自由」,跟我以前讀「QBQ」的觀念不謀而合,自由的意義就是一個人意識到自己有權選擇,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我舉個例子,學生抱怨「我很想學好C語言,但是都是老師教的太爛我才學不好。」 ( 這種人不少XD ),但是其實學生應該明瞭自己有選擇學習方式的自由,如果真的很想學好C語言,學生可以選擇向老師反映、自修、請教學長姊,或者擺爛給他當掉,不管哪種方式,都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到老師身上。簡單講,老師教不好,你就必須被迫接受C語言很爛這個事實嗎? 不,學生可以選擇,選擇自學補救或者擺爛,當然你選了自學補救,就必須承擔玩樂時間減少的事實,不管哪個,都是學生自己選的,而且選了你都要為自己的C語言能力好或爛負責,同時付出應付的代價。所以書裡說『自由的最高形式在於﹔清楚明白地接受一切不可避免之事』。

讀書心得: 看懂世界經濟的第一本書

圖片
瞄到書本的副標題「今天起不再怕看國際財經新聞」,我心想有這麼神? 連我這個經濟零分也行嗎? 看完之後,還真的有點神。 本書的定位是世界經濟的入門書,收錄主題大略分為五大方向,貨幣、能源、糧食、全球化、新興國家。每個主題都用簡短的文章,言簡意賅的解釋了背後的脈絡,對我這個經濟門外漢,算剛剛好容易吸收的難度。 本書的每個主題都以一則新聞時事作為切入點,通常是 2008 年的新聞,比方說最有名的「美國次貸風暴」,接著以這則新聞為基礎,先補足讀者必須了解的基本知識,例如次貸是什麼? 次貸為什麼會出現? 最後才解釋整個次貸對世界的影響。 每篇主題都是這樣三個部分組成: 新聞時事 -- 基本知識 -- 後續影響,讀來相當清楚。而且因為相關事件或多或少都曾經在新聞上瞄過,相當親切,常常有有「哦~原來之前那新聞是這麼回事」的感覺。 比如說我從這本書裡面理解的次貸,什麼是次級房貸? 就是用比較寬鬆的標準把房子賣給低收入,原本買不起房子的人。那銀行怎麼敢把錢借給可能還不起貸款的人呢? 因為當時大家都相信「房價會不斷上漲」,所以萬一未來還不出錢,只要把房子賣掉就好了。其實到此為止,就已經有危險了,次貸有很高的機會收不到錢,而房價也不可能無限上漲。於是銀行把收錢的權利,包裝成證券商品賣出去,流通到全世界。而且經過銀行巧手混拼,證券不但看不出來風險,還拿到很高的信用評價。直到某天終於房價泡沫,碰一聲,全世界都被炸到。 因為作者是日本人,所以書裡許多利益觀點從日本為出發點去探討。不過有一點要注意,談到台灣的小段,都是出版社自己另外附加進去的內容,並非原書的內容 ( 下面偷偷印一行小字【出版社附加內容】,太奸詐了...)。 世界經濟入門書嘛,我一直認為能把困難的主題寫的淺顯,就是好的入門書。看完後對經濟領域的問題輪廓,還有重要議題,心中大略有的底,至少不像以前看經濟新聞如有字天書一樣了。